黑胶唱片

黑胶唱片

黑胶唱片是在20世纪占统治地位的音乐格式。黑胶因为听觉上感觉更保真而且更便宜所以完美的涵盖了所有年龄段的人。

黑胶唱片的发声原理  

刻录唱片时把声音信号放大,再把电信号转换成机械振动放在旋转的母盘上,做出母盘,再经过方模压制;一张唱片就出来了。实际上做好的唱片声槽里只是一些与声音信号对应的高低不平凹凸。  

放音时,再吧这些凹凸通过唱针的振动把机械能转变成电信号(拾音器有电磁或晶体的)放大,喇叭就能还原出录制的声音了。  

黑胶唱片,属于纯物理发声,发声时主要依靠唱针磨擦唱片的片纹:唱片片纹在唱片内成45度,一边左一边右,唱针就磨擦这些片纹而发声。  

因此,夜静时,留心细听唱针行走,你就会听到片纹摩擦丝丝沙沙的细声。发声的同时,唱针亦同时引起振动,唱针的这些振动,引发唱头内的线圈产生微小的交流信号,唱头放大器就负责把这些微小信号放大再输入前后级推动喇叭,而所有唱盘的电源供应,都只是供应唱盘的马达行走转盘,唱头绝不用电,甚至可以理解为唱头是因片纹振动的发电装置。  

唱片上的片纹,基于物理特性,高音的片纹要求很细很浅,相反低音要求片纹又粗又深,所以当五十年代开始发展立体声密纹唱片时(LP—Long Playing意思是长时间播唱,即密纹唱片),为了平衡粗纹和细纹的差距及加密片纹,于是便把高音提升并降低低音电平,提升高音和降低音后,片纹的高低音、粗细就相差不大,可录入长时间片纹,到回放时,用提升低音电平降低高音电平的曲线放大器,便能重现原来片纹的声音。  

这种提升又下降的曲线,早年各大唱片公司并不统一,多达十几种,常见的亦有数种,后来在五六十年代,陆续统一成常用的一种,就是RIAA(Recording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America),故唱头放大器又叫均衡放大器或RIAA放大器,因为这种放大器包含RIAA曲线均衡。  

所以,黑胶唱片通俗的发音原理是由唱针接触到黑胶纹路,产生摩擦,还原了当时刻录的震动声波,再通过电音把震动声放大数千倍,就形成了黑胶音乐。  

什么是黑胶唱片  

早期的唱片常以虫胶为主要原料,因质脆易裂,现已改用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树脂为主要成分,质地硬中带韧,物理性能经久不变,唱片电声技术指标也得到提高。  

黑胶唱片通常有33、45、78 R.P.M.(转/分)三种标称转速,外径也有175、250、300mm三种尺寸,不同的转速和尺寸各有其不同的用途。所谓 R.P.M.,即 Round Per Minute,指黑胶唱片每分钟的转动次数,分为 33.33转、45 转、78 转。转速越快,代表在同一分钟里能够括取更多音频,理论上音色更细致、动态更大。但转速越快,也代表越快转完,容量相对变小。  

(1) 78转唱片  

在唱片发展的初期,唱头的制作和唱片刻纹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只有以提高转速增长音轨来保证唱片的频率响应,黑胶唱片转速定为每分钟78转,这是当时一个标准,因此英文叫做Standard-Playing,缩写为“SP”。由于78转的高转速,可录音时间非常有限,78转的SP唱片每面只能记录5分钟左右的音频信息,一首约30分钟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灌录78转的SP唱片需要6-8张。  

(2) 33-1/3转唱片  

1948年开始,33-1/3转/分转速的唱片正式投放市场,单面记录时间比78转唱片提高了好几倍,记录时间已可容纳30分钟左右,所以将唱片制造商给33-1/3转/分转的唱片取名“Long-Playing”,它的缩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LP” 33-1/3转/分的唱片在整个黑胶唱片的发展历程中持续的时间最长,发行的数量最大,声音品质也最好,应该说33-1/3转/分的唱片是黑胶唱片的发展的顶峰。  

(3) 45转唱片  

45转的唱片通常用于灌录流行歌曲,每面一曲。当然也有少数录有古典小品的45转唱片。唱片制造商给45转唱片定义为 “Extended Playing”,缩写为“EP”。这个“延长”的概念是相对78转而言的,确认是否EP唱片有两个特征可寻:一是EP唱片的直径是7英寸(约175毫米),二是唱片的中心孔径为1.5英寸(约38毫米)。  

(4) 16-2/3转唱片  

16-2/3转的唱片问世,目的是希望在12寸的唱片上录制更多音乐。但由于转速太慢,音频信号记录密度很低,它的频率响应、动态范围、信噪比等指标均很不理想,虽然一度被用在语言教学中,最终还是很快被淘汰。  

80年代起,数码录音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传统的模拟唱片是一个无情的挑战,尤其是90年代SACD的出现,使得数码系统在频宽、动态和静噪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大有超越模拟系统之势。为了与SACD数码唱片抗衡,黑胶唱片制造商在不断提高刻纹技术的同时,把33.3的转速提高到45转,请注意,这时的45转唱片的定义已不是过去的“EP”,而是LP的极至规格,它的尺寸与33.3唱片完全相同,唱片轴孔径也与33.3唱片一样,不同之处就是转速,唱片转速的提高与开盘录音机提高带速有着相同的目的,就是提高单位时间内记录密度,从而获得更高的声音品质,通过实际比较聆听,45转的黑胶唱片的确在频宽、动态和静噪各方面提高到空前的水准。  

近几年黑胶唱片厂家推出的复刻唱片,一张内容完全相同的唱片同时发行33-1/3转/分和45转两个版本,不同的是45转版由4张唱片组成,每张唱片只录一面,反面是光板,据厂家说这样可保证有唱纹的一面平整性。尽管此举有商业行为之嫌,但音质的确有很大的提高,每当听了45转版后,总觉得33.3转的唱片似乎有点“营养不良”之感。  

黑胶唱片发展的历程  

黑胶唱片作为一种声音和音乐的载体几乎占据了整个20世纪,直到1984年CD诞生。我国在1992年进入CD时代,黑胶生产线大量被淘汰,黑胶唱片的价格从30元左右跌至15元左右。但是由于收藏者的喜好,从1994年开始,黑胶唱片的价格逐渐回升,到1996年就突破百元。  

1931年 美国无线电公司(RCA)试制成功33-1/3转/分的密纹唱片(LongPlay,简称LP)。原来唱片转速为每分钟78转,密纹唱片为每分钟33-1/3转。大大延长了播放时间。在材料上,由于氯醋共聚树脂代替了紫胶树脂,唱片的颗粒变细,微小的振动也能录制下来,这样高保真的效果得到进一步体现。  

1945年 英国台卡公司用预加重的方法扩展高频录音范围,录制了78转/分的粗纹唱片(StandardPlay,简称SP)。  

1948年开始,33-1/3转/分的唱片发行,经过几年的发展,单面可录音时间将近30分钟,比以往长了很多,故以Long-Playing称之。相对的,以当初的科技状况,有所谓的“SP”,即Standard-Playing,每分钟是78转。现在通行的唱片几乎都是33转,所以黑胶唱片就被直接称为“LP”。  

黑胶唱片六个秘密

玩“黑胶”现在是一种时髦,黑胶唱片诞生于上世纪初,没落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沉寂了二三十年后,在二十一世纪前叶咸鱼翻身,再度成为时尚话题,这真是它的幸运。

眼下玩黑胶的,大叔辈的老黑胶玩手其实并不多,反而是“80后”、“90后”的音乐或音响爱好者更趋之若鹜,这应了一句老话:“技术是前进的,时尚是轮回的”。计算机网络时代崛起的一代人,琢磨一下机械时期的老古董,也真有可以把玩的地方。

关于“黑胶”的六个秘密,也许你不一定知道。

秘密之一:大多数民用黑胶唱机的唱针不能按刻纹刀的原路行走,所以很遗憾有失真。

黑胶唱片记录声音的机械振动,做唱片时,刻纹刀在唱盘表面刻下高低不平的声纹。

上图是黑胶唱片刻纹刀的放大工作照,刻纹时,刀头是正对唱片圆心,以直线方式向里一圈圈走的。没找到合适的刻纹设备照片,以下这张图片可借以说明刻纹刀的工作机制。

刻纹刀是吊装在一个笔直的刀架上的,以90度角与唱片正切线始终垂直往里走,划的是直线。但我们经常看到的黑胶唱机拾音臂却是这样的,音臂以一个支点做圆规运动,划的是弧线。看下图。

由于刻纹刀和唱针走的不是同一路线,唱针在偏离原路线较大距离时(离去角较大时),就会产生失真,这种失真的大小在不同设计、不同级别的唱机上不一样,但都可以被好的耳朵完全听出来。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设计一种唱针是完全按刻纹刀的行走路线运动的唱机呢?答案是可以的,这就是直线循迹唱机。下图就是两种直线循迹的唱机,这是一种极低失真的机型。

既然有这种直线循迹的黑胶唱机,为什么民间买到的都是圆弧循迹的唱机呢?关键在价格。直线循迹的唱机设计复杂,需要极为精确的唱针侧压伺服控制电路,并不是消费级产品,只能用于广播电台、大剧院等要求高、付得起大价钱的地方。一些资深音响发烧友也拥有直线循迹唱机,他们偏爱瑞士斯图特公司生产的Revox直线唱机,这是历史上最好的黑胶唱机品牌。

秘密之二:立体声黑胶唱片的两个声道是以一根唱针拾音的。

立体声唱片有两个独立声道,有两条声纹,通常思维就是应该以两根唱针去播放。这个思维没有错,在立体声黑胶开发的早期,就是这么干的,见下图。

这么干的结果就是,两个声道的工作状态不一样,播放的声音很混乱,还有很多因为机械录音载体带来的其他问题。直到1956年,目前立体声黑胶通用的45/45制式才被提出来,并很快被业界接受,成为国际标准。

45/45制式是在一条声槽上以相对垂直线45度夹角建立的两壁上刻录左右声道声纹,声纹是分别刻在两面“墙壁”上的,而不是声槽底部。放唱时,一根唱针去拾取两面墙壁上的声纹,分别被呈90度夹角设立的磁感应线圈拾取。由于两个线圈呈90度拾取,两个声道的信号串扰可以减低到最小。见下图。

这种方式可以让黑胶以一条声槽一根唱针还原立体声,两个声道的串扰可以减到最小,但不是没有串扰。你想,一根针在两个方向上振动,互相之间总有牵绊,在音响技术中,这叫信号的“互相调制”,所以黑胶唱片的立体声分离度是比较差的,不能和从头到尾完全用两个通道来解决问题的CD唱片相提并论。

秘密之三:立体声唱机不能很好地播放单声道黑胶唱片。

第二条中已经说明了,双声道唱机唱针是“走壁”的,而单声道唱机的唱针是“走底” 的,以立体声唱机播放单声道唱片,不仅唱针形状不同,而且两个磁感应线圈以90度相位差输出完全相同的信号,就产生了相位干扰,声音会抵消掉一部分,显得很单薄。所以单声道黑胶还是要用单声道唱机去放唱,反过来也是。

秘密之四:唱针不完全是一根针,放大了看像个不圆的棒槌。

唱针很细小,我们看不清楚,随便一看,是根针,所以叫唱针,其实不然。看下面的唱针放大图形。

图中两种唱针,上图叫“诗巴塔型”,下图叫“巴罗型”,是两款比较贵的唱针针形。左边一排是它们的剖面图,怎么看都不像是根针。

秘密之五:民用唱机的音臂有两种形状,各有千秋。

你到商店(含某宝)买黑胶唱机,可以看到有两种音臂的黑胶唱机,见下图,你可能不知道它们究竟有什么区别。

上图那个装了J型音臂,下图那个装了S型音臂。

J型音臂循迹功能好,立体声平衡性能好,可以用较小的针压,利于保护唱片。缺点是离去角较大(你现在应该知道什么叫“离去角”了,还不明白,再读一遍秘密之一),相应的失真也比较大。

S型音臂的优缺点正好相反。

选哪个,是用户自己的选择,但不要以为它们的特性是一样的。

秘密之六:大孔芯的黑胶是干什么的?

有些唱片的孔芯比较大,播放这样的唱片,需要加装一个大的孔芯配件,见下图。

大孔芯的黑胶是给以前的唱片自动播放机使用的,这种自动播放机(也叫自动点唱机)有点像现在游乐场里的“抓娃娃游戏机”,是美国人发明的,放在饭店、咖啡馆、酒吧里,你按一下唱片的代码,塞一个硬币,它就自动播放了。解放以前,上海很多这样的自动点唱机。见下图。

由于要自动翻片作业,使用大孔芯唱片,可以有更大的机械控制力。

发表评论